【消息推送】:重磅!33條新政!蕪湖發布推進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附全文)
蕪湖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
《蕪湖市推進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皖江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三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各有關單位:現將《蕪湖市推進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為認真落實《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支持蕪湖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皖政辦秘〔2023〕9號,以下簡稱《若干意見》),奮力實現“聚焦高質量、沖刺八千億、建成副中心”的目標任務,制定如下實施方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要求,圍繞建設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全國創新創業引領發展新高地、聯通長三角和中部地區開放樞紐、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大城市“五大發展定位”,緊扣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大物流“兩個拳頭”,在全面提升產業層級、創新層級、融通層級、人才層級、服務層級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突破,打造持續增值型城市,為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提供堅實支撐。——全面提升產業層級。圍繞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升級,形成若干先進制造業集群。做大做強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首位產業,為安徽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貢獻蕪湖力量。聚焦機器人及系統集成等25個優勢細分領域,加強精準政策供給和精準要素配置,提升十大新興產業競爭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聚集地。加快推進“中國視谷”等項目建設,促進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爭創一批省級及以上“兩業融合”試點區域和試點企業。到2027年,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8%。——全面提升創新層級。圍繞全國創新創業引領發展新高地建設,以“產業+科創”為抓手,強化與G60科創走廊沿線城市和長三角城市的創新合作,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產業創新中心。鼓勵在蕪高校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加快推進十大創新園建設,圍繞十大新興產業布局產業研究院和科技成果中試基地。支持骨干企業加強重大平臺與研發機構建設。到2027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高到3.8%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3000家。——全面提升融通層級。圍繞聯通長三角和中部地區開放樞紐建設,推動“交通大樞紐、信息大動脈、開放大平臺”提檔升級、融通賦能,全力打造全國重要的戰略鏈接和中心節點。構建多式聯運物流體系,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和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爭創國家現代流通戰略支點城市。加快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建成全國信息高速公路樞紐、一級節點和中心城市。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積極參與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等重大平臺建設。到2027年,將蕪湖港建成長三角城市群核心樞紐港,實現進出口總額220億美元。——全面提升人才層級。圍繞區域人才中心建設,堅持科技、教育、人才一體謀劃、一體發展,將聚人才增人口作為推動發展的關鍵因素,打造人才薈萃之地、價值實現之地。以國際視野延攬高層次領軍人才、高端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大力培養本土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導入機制,放大“紫云英計劃”品牌效應,優化人才驛站功能。開展產教融合協同育才計劃,培養跨學科、實戰型人才,加快打造“創業蕪優”之城,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每年新增常住人口6萬人以上。力爭2035年城市總人口突破500萬。——全面提升服務層級。圍繞長江經濟帶綠色低碳發展先行區和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現代化大城市建設,高品質、高水平推進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持續擴大優質資源供給,建設區域金融中心、區域文化旅游和消費中心、區域醫療康養中心,全面提升城市服務輻射能力,創響蕪湖服務品牌。積極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國家智慧教育示范區、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一批試點示范。到2027年,城市功能品質活力顯著提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力爭達到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3000億元。1. 加快產業集群培育。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積極申報國家級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制造、智能家電(節能環保)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組織編制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2023-2025年新一輪規劃。聚焦十大新興產業25個優勢細分領域,匯聚資源要素、強化龍頭引領、優化產業生態、壯大產業集群,著力推動我市產業體系加速邁向中高端。到2027年,首位產業規模在全省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中占比過半,培育形成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3000億級產業集群,新材料、智能家電2000億級產業集群。到2030年,培育50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骨干支撐企業,10家營業收入超千億元的企業集團。(責任單位:市十大新興產業推進組按照職能分工負責)2. 推動制造業補鏈、強鏈、擴鏈。大力推動新一輪技術改造,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鼓勵企業積極參與省補短板產品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項目揭榜。發展和引進一批具有產業鏈控制力與根植性的“鏈主”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每年招引億元以上項目500個,形成產業鏈上下游有機銜接、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高質量全鏈條產業發展模式,每年滾動實施制造業重點領域產學研用補短板產品和關鍵技術攻關項目12個左右,億元以上技改項目150個。(責任單位:市經信局;配合單位:市投資促進中心、市發改委、市科技局)3. 優化產業創新生態。引導和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建設創新聯合體,推進創新聯合體申報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省工程實驗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產業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支持建設集研發創新、項目孵化、檢測認證、人才集聚于一體的安徽省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圍繞氫能及新型儲能、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編制未來產業先導區建設方案,建設未來城市數字治理全景實驗室。到2027年,新增省級以上研發創新平臺超過300家,企業研發平臺1500個以上。到2030年,新增省級以上研發創新平臺超過500家,企業研發平臺2000個以上。(責任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科技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市經信局)4. 深化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推動企業開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評估工作,提升智能工廠建設水平。加強綠色制造體系建設,促進企業綠色發展。打造市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建設郵政快遞物流智能裝備、水泥等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到2027年,新增國家智能制造示范試點項目和典型應用場景達10個,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達180個,省級以上綠色工廠達75家。到2030年,新增各類工業互聯網平臺30個。(責任單位:市經信局;配合單位: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市科技局)5. 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積極爭創“兩業融合”試點區域和試點企業,到2027年獲批省級及以上“兩業融合”試點15家以上。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獨立的工業設計中心。推進企業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引導企業開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到2027年,建設省級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90戶以上,兩化融合貫標企業數量達500家。到2035年,省級以上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累計達170戶,兩化融合貫標企業數量達1000家。(責任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經信局)6. 促進數字經濟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蕪湖數字經濟產業園和蕪湖頂圖軟件園建設,組建蕪湖市軟件產業聯盟,著力引進一批軟件和信息技術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創建省級工業軟件創新應用試點示范城市。加強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建設,組織企業開展信息消費創新產品和信息消費體驗中心申報工作。到2025年,信息消費覆蓋面顯著擴大,信息產品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累計培育信息消費創新產品70件;到2027年,信息消費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800億元。(責任單位:市經信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按照職能分工負責)7. 聚智聚力建設“中國視谷”。圍繞“中國視谷”六大產業,以場景開放吸引頭部企業,激發多元主體活力,打造標桿載體。優化專項支持政策,加快組建視谷產業基金。到2025年,新增上下游產業鏈重點企業100家以上,年度上下游產業鏈相關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到2030年,匯聚產業鏈企業500家以上,年度上下游產業鏈相關產業規模達到3000億元。(責任單位:“中國視谷”專班;配合單位:市數據資源管理局、市發改委、市科技局)8. 穩步推進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完善配套保障政策,實現大規模算力部署與土地、水、電等資源的協調可持續,引導超大型和大型數據中心在起步區布局建設。加快華為云、中國電信等數據中心項目落地實施,爭取“華為蕪湖云安全能力建設示范項目”納入國家第二批“東數西算”示范工程項目。力爭未來5年,蕪湖數據中心集群機架數、上架率等指標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數據中心及關聯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責任單位:市數據資源管理局;配合單位:蕪湖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9. 擴容升級省級及以上開發區。推動三山經濟開發區、新蕪經濟開發區、無為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推動省級及以上開發區參與“徽動全球·出海蕪優”行動。圍繞我市國際合作產業園的主導產業和重點國別,舉辦專題產業對接和精準招商活動。推動舉辦外商投資促進活動。安徽中德(蕪湖)國際合作智能制造生態產業園、安徽中西(新蕪)國際合作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每季度舉辦1場與跨國公司的對接活動。(責任單位:市商務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投資促進中心)10. 強化市域對外交通功能。統籌推進干線鐵路、高速公路、干線航道、航空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蕪湖物流通道能級。加快寧蕪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建設。推動蕪湖(鐵路)西貨場搬遷,加快普速線外繞。開工建設寧安鐵路與巢馬揚鐵路聯絡線。爭取高速磁懸浮鐵路(合肥至蕪湖段)、蕪宣高鐵、蕪常城際鐵路、北沿江鐵路蕪湖段,以及商合杭(皖贛)鐵路引入蕪宣機場聯絡線等項目納入上位規劃,力爭早日開工。完善“雙環放射狀”高速公路網結構,推動合蕪宣等高速主通道全面擴容、寧蕪智慧高速公路建設。全面推進S24泰山路長江大橋前期工作,明確項目過江制式,加快推動項目建設。加快推進蕪宣高速改擴建、銅商高速、G4231南京至九江高速(無為至安慶段)等項目,謀劃建設蕪寧高速改擴建二期(蕪湖樞紐至銅陵界段)、杭合高速等項目。到2027年,全市高速公路路網密度達到6.5公里/百平方公里。推動蕪湖至南京、上海長江航道疏浚工作,健全以長江干線為主通道、重要支流為骨架的航道網絡。推動蕪宣機場深度融入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積極開通國際航線,完善航空貨運通道,加快推進蕪宣機場改擴建。開工建設無為通用機場。(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商務局)11. 提升市域內部交通服務能級。以干線公路等級提升和快速聯通為重點,構建市域快速交通體系。實施G205九華南路快速化改造(二期),G347通江大道、G236長江南路、S334(長江南路至繁陽大道段)等快速化改造工程,以及G329市區江北段(和諧大道至牛屯河橋)一級公路升級改造工程等項目建設。建成蕪湖城南過江隧道。實施軌道交通第二輪建設規劃。到2027年,全面建成市域主副中心半小時通行圈,80%以上國省道達到二級以上公路標準。深化全國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試點,加快農村公路微循環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村公路服務水平。(責任單位:市交通運輸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住建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重點處)12. 完善物流樞紐體系。聚焦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高標準推進蕪湖港智慧港口試點、蕪湖馬鞍山江海聯運樞紐建設,建成蕪湖港朱家橋外貿綜合物流園一期碼頭、合裕線裕溪一線船閘擴容改造、蕪湖長江LNG內河接收(轉運)站。建設運營長江(蕪湖)航運要素大市場,高質量打造航運服務業集聚區。創新航運服務業發展模式,不斷完善航運服務功能,提升皖江航運樞紐航運服務水平。積極爭取省域運力,到2027年蕪湖港集裝箱吞吐量力爭達到200萬標箱。聚焦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加快推進塔橋多式聯運基地及相關工程建設,啟動朱家橋港區多式聯運基地、裕溪口港區集裝箱、滾裝汽車碼頭、蕪湖港高溝公用碼頭等項目建設。聚焦蕪湖航空貨運樞紐港建設,推動蕪宣機場空港口岸開放,建成蕪湖空港保稅物流中心、機務維修區。(責任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國資委、市數據資源管理局)13. 積極發展專業物流。強化蕪湖專業物流設施建設,爭創省級冷鏈物流基地和集配中心、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7000噸冷庫、長三角(安徽)農產品集配中心等冷鏈物流項目。加快推進長三角煤炭交易中心和煤炭儲備基地建設,開工建設裕溪口配套區大宗散貨集散中心。積極創建“中國快遞示范城市”,建設全國性郵政快遞樞紐城市,大力發展航空快遞,鼓勵發展高鐵快遞。(責任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郵政管理局)14. 全力推動江北新區高質量發展。依托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創建省級蕪湖江北新區。重點聚焦智能網聯汽車、數字經濟、綠色新能源等產業領域,加快招商引資和重大項目建設。持續培育安徽省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研究院集群、東數西算蕪湖集群。加快江北新區交通路網等基礎設施及安置房、商住、人才配套小區、商業中心、體育設施、街道社區兩級中心等配套設施項目建設。到2025年,江北新區各類企業營業收入63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0億元,建成創新平臺50萬平方米、安置房100萬平方米,大龍灣楚江大道、吳越路等主干道路建成,全力打造蕪湖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到2035年,江北新區產業鏈水平明顯提高,重點產業鏈進入全國價值鏈高端,建成新興產業集聚區、產城融合示范區、營商環境新高地。(責任單位:皖江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管委會;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住建局)15. 加快建設“航空新城”。統籌推進灣沚空港片區、高鐵片區、開發區產城一體規劃建設發展,抓好“三江四湖”“四帶一圈”“環城生態走廊”規劃建設發展,打造“全域生態美麗大花園”。大力發展低空經濟,實施低空空域試點改革,加快口岸開放,推進國際航空器研發制造及維修保障中心、京東京造科技產業園等項目建設,進一步發揮新業態、新樞紐、新引擎的支撐作用。到2025年,力爭建成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航空產業集群。(責任單位:灣沚區政府;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交通運輸局、市商務局、蕪湖海關)16. 提升城市人口服務能力。推動江北新興產業集中區和航空新城常住人口規模增倍擴容。探索實施電子居住證改革,實現居住證申領、生成、發放、使用的全流程數字化。持續推進“社區三公里”就業圈建設,織密社區、街道、縣區、市四級就業創業信息服務網絡。每年新增城鎮實名制就業10萬人。加大教育、衛生高層次人才引進培育力度,到2025年,分層培養50名市級名醫、100名衛生優秀人才、200名衛生骨干人才、300名卓越教師。(責任單位:市發改委;配合單位:市委編辦、市人社局、市衛健委、市教育局、市公安局)17. 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推動南陵縣建設省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城、無為市建設省現代化中小城市培育試點城市,逐項推進任務落實落地。統籌做好全市特色小鎮要素保障、項目落地、政策落實等工作,進一步提升小鎮質量、抓好梯隊培育,總結推廣特色小鎮運營經驗。到2027年,將無為市、南陵縣打造成全省縣城城鎮化樣板縣(市),殷港藝創小鎮、青梅健康小鎮打造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特色小鎮典范,航空小鎮、3D打印小鎮、智能網聯汽車小鎮打造成為全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小鎮樣板,力爭全市有4-5個特色小鎮進入全國50強。(責任單位:市發改委)18. 增強城市綜合承載力。扎實推進人民城市建設工作,持續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四促”攻堅行動。實施常態化城市體檢評估。開展市政道路、園林綠化品質提升工程,推進“蕪小園·口袋公園”建設。積極申報省級城市更新專項引導資金,爭創國家城市更新試點城市,推進鏡湖老城區城市更新示范項目建設,打造造船廠地塊等城市更新示范片區。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推進老舊管網更新改造、漏損修復等“補短板”工程。到2027年底,完成城市建成區內80%以上的存量小區老舊供水管網漏損治理改造或二次供水設施改造工程,城市建成區60%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開放多元、縱橫通達的“城市大腦”生態體系基本建成,為人民城市建設提供數字化支撐。(責任單位:市住建局;配合單位:市城管局、市數據資源管理局)19. 強化水利基礎設施保障。系統謀劃中小河流治理,逐河流制定系統治理方案,實施扁擔河、花渡河等新一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長江蕪湖河段整治工程建設,爭取將水陽江、青弋江、漳河中下游綜合治理及防洪治理工程列入國家規劃和實施計劃。“十四五”期間,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項目20個、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9個,建成青弋江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工程。到2025年,累計新開工水利項目50個以上,完成投資累計超過100億元。(責任單位:市水務局)20.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展國家級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每年建設70個左右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在全省率先將我市符合條件的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圍繞蕪湖綠色食品等鄉村產業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強鎮、“特色產業+金融+科技”試點項目,積極創建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我市設立省級綠色食品產業基金子基金。加快推進中國(蕪湖)長江漁文化博物館、中國(蕪湖)稻米文化博物館建設,早日建成國家一級綜合性博物館。到2027年,全域建成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全市綠色食品產業鏈總產值提高至1000億元,形成一個200億級和四個百億級子產業,建成一個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強村實現全覆蓋,村均經營性收入位居長三角中上游水平。(責任單位:市農業農村局;配合單位:市鄉村振興局、市發改委、市文旅局)21.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統籌推進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農村等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施長江生態廊道建設營造林工程,推進探索建立地方公益林補償等四項改革創新機制。開展臭氧污染和揚塵污染防治,持續推進鋼鐵、水泥、玻璃等重點行業企業開展深度治理。全面落實長江“十年禁漁”。到2025年,我市PM2.5平均濃度完成省下達34微克/立方米目標任務,森林覆蓋率達到28.7%,森林蓄積量達到850萬立方米,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暨“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禁捕執法監管能力顯著增強,涉漁違法行為明顯減少,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有序恢復;全面建成配置科學、運轉高效、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排污權交易市場。(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配合單位:市發改委、市農業農村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經信局)